近年來,越來越常聽見孩子談起對生命的無力、對生活的茫然、對死亡的思考與好奇;青春洋溢的年紀,帶著憂鬱與失意心情看著自己、看著未來,執著於連大人都難以達成的完美理想目標,在必然的挫敗中不斷陷入自我責備與懷疑,懷疑自己的能力、懷疑生命的價值與意義;在社會/國際知名人物自殺身亡的新聞播報中,持續加深自我貶抑與懷疑:如果,連那麼才華洋溢的人都過得這麼辛苦,無法持續努力與付出,沒那麼有才華的我,還能前進嗎?如果,連那麼受歡迎的人都感受不到快樂,生命走不下去了,像我這樣的人,還能活著嗎?

 

       在生活不虞匱乏、資源充沛的環境中,談論對生命的苦難與懷疑,常常讓身邊的大人們充滿質疑與煩躁,也許,那句「你怎麼不知道知足?想當年,我們的生活....」的話語也會忍不住脫口而出,只是,生活層面的滿足是否就等同於精神上的安定?想必連汲汲營營於工作中的我們都難以認同。

 

       當孩子的生活進入猶入賣肝產業的忙碌時程、日益減少的體能活動及與接觸大自然,各種社會性議題與大人世界的焦慮不安透由網路世界蔓延著,我們的孩子卻連與他人的接觸都陷入匆忙、無語,難有人與人親近的接觸與對話,難有充裕時間相互磨合、對話與理解時,孩子的內在也就隨著時間演進逐漸進入濃濃孤獨感,當孤獨感與未知相遇且交錯下,延伸成對生命的無意義感與懷疑自身存在價值,成為發展下的不得不結果。

 

夏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