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歡餐桌時間除了那圍坐一起吃飯的溫馨感外
還有那閒聊中帶來的樂趣與親近感
雖然偶爾外食去
但兩者感受卻截然不同
前天餐桌時間是我與超人夏的共處時間
聊著聊著,超人夏開始說起學校生活...
夏:「媽咪,我跟你說喔,我今天在學校差點被老師提醒。」
我:「喔~為什麼啊?」(即使百般好奇都要用很不經意語氣問)
夏:「因為我很想跟同學講話,但是快說出來時,我突然想到會被提醒,所以我就忍住了~」
(這真是無比精準的形容,害當媽的我差點笑出來,但我還是有忍住...)
我:「是喔,那還好你有忍住。」
夏:「對啊!」(露出點得意臉)
我:「那如果講話會怎樣?」
夏:「就會被老師提醒啊,如果繼續,老師就會一直提醒,我不想要被提醒。」
這時我盯著我那略帶得意表情的女兒,說:
「欸,我問你啊,你在學校上課是不是常常也很想講話,但是因為不想被提醒,所以很忍耐。」
果不其然
超人夏眼睛一亮
彷彿遇到知音般開心地說:「對啊!對啊!」
此刻我真的忍不住笑出來了,問:
「那你是不是忍得很辛苦啊~」
超人夏點頭如搗蒜
邊笑邊說:「對啊!對啊!」
雖然是無比寫實的狀態
但實在太好笑
最後坐在餐桌前的母女都笑翻了
雖然母女倆笑得東倒西外
此刻我心裡有著複雜感受
看來小人兒對環境規則的理解增加了
也擁有衝動控制能力
較令我意外的是具備後設認知且能描述之
當然以上都不是什麼壞事
但對於社會化歷程仍有淡淡不捨
符合社會期待的適應行為
在社會化歷程也可能去除、捨棄或消弱某些既有天性
若說當中上令我感到安慰的,是...
上述社會化歷程某程度是在意識上的運作
在自我覺知下進行與敘說
然後母女還能為此笑開懷
帶點戲謔的
或許這也是媽媽我能做的
「在社會化歷程中還能自在保有自我空間」
「用另一種方式或態度來詮釋一個不得不的歷程」...
若生命總有不得不與必然
那麼在既有選項中如何不讓它成為單一選項著實考驗智慧
當單一有機會進入多元
僵化也能走向彈性
逐漸在搖擺中產生平衡
無法否認的是:
「阿木看到適應行為所伴隨的心安反應」
親子關係中
除了孩子自身發展的需要
總能看見也有屬於家長的需要
釐清不為別的
只想減少為滿足自身需要強加孩子身上的程度
不自覺合理化行為
投射需求於孩子身上
成為重要他人的確是修煉歷程
無論是為人爹娘或其他角色...